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尧治河村的幸福画卷(逐梦·走进美丽乡村)

2023-05-29 09:00:19 人民日报

山洞一个连着一个,串起了村子通向外界的公路。长的数百米,短的也有几十米。一路过来,大大小小经过了二三十个。


(资料图)

那些凹凸不平的洞壁,依然保留着人工开凿的痕迹,不像如今的隧道那么光滑。同行人员中有人说,这,都是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带着村民一点一点凿出来的。

无法想象,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只有四五百人的深山小村,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这还不算什么。1996年,在曾经作为尧治河联络山外唯一出路的河道上,孙开林选择一处坚固而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地方,带领村民修堤筑坝,蓄水发电。

谁料,堤坝建到一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劳动成果冲得干干净净。看着大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村民们哭了。

孙开林在原地愣了好长时间,他难过极了。但他知道,作为当家人,自己一定不能倒下。他安慰大家:不要哭,堤坝冲没了,我们人还在。有人,还有什么办不成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一番劝慰动员后,大家重整旗鼓。这以后,孙开林每天顶着星星、踏着晨露出发,背着月亮、携一身疲惫回家。百十来名山里汉子轮番鏖战:凿石、开渠、砌坝,抬设施设备上山。手上尽是血泡,肩上新伤撕开旧疤,鞋子踩破无数,钢钎、锤子、镐头换了一茬又一茬。苦累自是无以言表,孙开林更是一天都不曾落下。最重的活儿他总是冲在前面,最危险的地方必有他的身影。

在这“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尧治河,山多得就像一棵一棵的竹笋,密密麻麻地耸立着。山旮旯里夹杂的一点少得可怜的田地,是比金子还稀缺的资源。田地这么少,粮食自给都不够,发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村民跟着孙开林挖隧道、修水库、建电站,时常累得脚打晃、头发晕。有人确实磨不过,向孙开林抱怨:“孙书记,我们这么拼死拼活地干,要是再来场洪水,不是又会前功尽弃吗?”大家把眼睛一齐看向孙开林。孙开林杵着镐头,看看那人,又望望大家,说:“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累,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要想改变我们尧治河的现状,靠不了天,靠不了地,只有靠我们自己。不过,你这话说得对,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为求保险,我们得考虑好排水泄洪问题,必须再扩大完善泄洪设施。”说完,他冲那人一抱拳:谢谢提醒!那人脸一红,笑了。

孙开林继续挑那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儿干。大家见孙书记这么拼,哪好意思不卖力?有人说:孙书记不容易,他这么拼,是为谁干呢?是为咱全村的老百姓呀!

1996年底,经过近一年的苦战,水库修好了,电站建成了,村民由松明子、煤油灯换上了明亮的电灯。有了电,很多难办的事都迎刃而解了。

孙开林的脑海里,关于未来的图景一幅又一幅。

他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和父辈讲尧帝与家乡的故事,说尧帝之子丹朱生性顽劣,尧帝罚他到当时被称为“鹞子河”的不毛之地。“鹞子河,鹞子河,只有鹞子能飞过。”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能够让人收敛心性。尧帝逊位于舜帝后,思子心切,一路寻访,来到“鹞子河”,看到丹朱与当地山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非常高兴,便也在此住了下来,帮助大家开田治水,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尧帝,就把“鹞子河”改为“尧治河”。

这些传说,在别人脑海里只是一闪而过的故事,在孙开林心中却化为脱贫的良方。依托这些传说,孙开林带领村民打造起一个个有关尧帝的文化标识和旅游景点,尧治河成了人们追思和致敬先祖尧帝的旅游热点。

说起孙开林,村民们个个都很敬佩。坐上他们的旅游车,司机兴致盎然,口口声声不离孙开林。走在漂亮的游客小镇,随便碰上一个本地人,他们最爱聊的话题还是孙开林。从他们的介绍中,我知道了孙开林找矿、修路、开发旅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诸多故事……

只要一有空,孙开林便在尧治河的山山岭岭上转悠。起初人们不知道,孙书记为啥对这些光秃秃的山梁子这么感兴趣,后来才晓得,孙开林是在这“穷窟窿”里寻“宝贝”呢。

山大石头多,难道这些石头就没有一点价值?孙开林与山里的石头较上劲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孙开林正在埋头寻觅,突然发现一些散落在地上的石头有点与众不同,有的呈微晶质状,并且带有光泽,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般石头。

孙开林挑了两块特征最明显的石头,背上包,带上几个馒头,一路颠簸来到省城武汉。人生地不熟,孙开林七弯八拐,东寻西问,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地质专家。专家们被他的执着感动,帮他鉴定化验,派人实地勘探——竟然是颇有开采价值的磷矿石。

穷山沟里有矿藏!山里一下子沸腾了。

上世纪90年代末,经有关部门批准,尧治河开矿取得了第一桶金。有了资金,孙开林决定把一级小水电站提升,逐级扩大到二级、三级、四级。从此,这个小山村步入了“以矿促电,以电带矿”的良性发展轨道。

矿有穷尽期,未来无限远。

孙开林知道,有限资源终有耗尽的一天,只有打开思路才能找到新出路。

别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那些遗留的废矿洞还有什么用,孙开林的脑海里却始终在打着它们的主意,盘算着如何废物利用。2018年,他终于寻到了有洞穴开发经验的浙商,双方一见面就触发了灵感,构想高度一致,于是一拍即合,决定投入资金共同开发,把废弃的矿洞打造成新的旅游景观。

如今,这里一个几十公里长的三层矿洞,已被开发成“三界洞天”景区,每天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平台搭建好了,村民们再也不必外出谋生,可以各尽其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拿工资了。如今,工资、分红、各种福利让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

尧治河发展起来了,不仅本村大学生愿意回归家乡,还有不少外地大学生也纷纷到尧治河创业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徐庆平,是村里最早走出大山的一名大学生。他毕业后参军入伍,后来放弃县医院的工作,回到村里的矿产公司,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干起,干得踏实起劲儿。来自成都的大学生段菊、段华姐妹俩,本已准备在大城市入职,没想到一次尧治河之游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当她们看到尧治河人“愚公移山”一般的艰苦创业精神时,年轻的心被深深震撼,姐妹俩当即决定留下来,从基层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干起,现在已经成长为单位里的骨干。

信步走进村民居住的小区,那一栋栋漂亮的乡村别墅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名村民热情地围过来打招呼,见我是外地人,他们兴致盎然地跟我聊了起来。

谈起眼前的别墅,原来是因为近十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快,村里开始兑现富民诺言,挨家挨户动员人们拆掉旧房盖别墅,让人们从山旮旯里搬出来,到规划好的地方兴办农家乐、旅游商店等。一位年长的大爷说:“我们每修建一栋别墅,村里就补贴六万元。”我问:“那自己还得搭进去不少吧?”“不,不,不,在当时,六万元可是一笔不小的钱,有了这笔补贴,我们盖房,自己花不了多少钱。”大爷自豪地说。

我还好奇:现在有多少人住上了别墅呢?

一名年轻小伙子笑着说:“您在尧治河,看到有不是别墅的房子了吗?”说完这话,大家伙儿也都笑了。

走进村庄,一百四十多公里的环山公路,连通各处山峰、各个景区,创业园、尧帝沟、老龙洞、三界洞天等几十个景点都能够通畅到达。山山岭岭之上,是银练似的盘山路、彩虹路,路旁四季花木葱茏。尧治河变了,变得让人不敢相认;尧治河富了,富得让人心生羡慕。它,就像是一颗镶嵌在深山里的明珠,闪耀着光彩。

过去,穷山恶水的尧治河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这些年,大力保护,不断修复,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但修路、开矿、发展旅游,难免对山里脆弱的生态有所影响,孙开林在每个项目动工之前,都要求必须先做好规划,不能损害当地生态。少数有影响的,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随时修复,有些不受项目影响的荒山秃岭也同样被纳入修复范畴。近十年来,通过植树造林、栽种花卉苗木和经济林木,尧治河全村绿色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那天参观途中,司机小王用手在车窗外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指着山顶上一大片漂亮的房子和周围那些花果蔬菜基地,言语中满是自豪地告诉我,村里创办了“三福公司”,专门照护那些身体不好、智力不全、无依无靠的村民,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们的一切开销全部由村里负责。同时,村里还帮助周边村子修通连接尧治河的公路一百多公里,把尧治河的旅游资源与他们共享,带动二十多个村子共同致富。

尧治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旅游名村”。这,既是多少孙开林这样的带头人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成果,更是中国大地上脱贫致富、走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离开尧治河时,有些依依不舍。我想,以后我再来时,尧治河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版式设计:张丹峰